比思論壇

標題: 传说中的海怪是什么? [打印本頁]

作者: 1322453    時間: 2011-11-26 02:01
標題: 传说中的海怪是什么?
挪威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至今不肯露出真面目的尼斯湖水怪,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种水中怪物,它们总是让人充满幻想。然而,同真实存在过的海洋巨无霸们比起来,那些多半属于想象之物的妖怪又算得上什么?

每年夏天,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都要到斯瓦尔巴群岛(挪威属地,位于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瓦尔巴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的斯瓦尔巴岛上去“捕猎”。他们带着枪,为的是对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北极熊。不过,北极熊并不是他们的“捕猎”目标,他们要找的是更大的家伙——曾经雄踞地球的最可怕掠食者。

  让时间退回到1.5亿年前,那时的斯瓦尔巴岛还被浅浅的、凉爽的海水覆盖着,水中充满各种海洋爬行动物。这些动物死后形成的化石变成了今天的斯瓦尔巴岛的一部分,而这里现在是全球发现远古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最多的地方。

  只在每年夏天的短几周时间里,太阳在斯瓦尔巴岛从早到晚都不沉落,气温升高至刚好在结冰点以上。研究者们必须快马加鞭地挖掘,否则地面很快就会再度冻得僵硬。据估计,这里有超过1000具远古动物骨架尚待挖掘。2009年3月,挪威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岛上发掘出一具巨型海洋动物化石。这是一只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海洋爬行动物,体长达到15米,体重约45吨,其撕咬能力超过鲨鱼和鳄鱼至少10倍,比曾经的地球霸主暴龙还高了约4倍。此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类动物,而新发现的这种海洋爬行动物只需动一动嘴巴,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暴龙撕成碎片。

  斯瓦尔巴岛的发现冉度引发古生物学界对中生代(2.51亿年前~6500万年前)海洋爬行动物的浓厚兴趣。事实上,世界不少地方在这方面都获得新的成果。2009年10月,科学家在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的“侏罗纪海岸”(因发现大量侏罗纪化石而得名)发现了一种新的海洋爬行巨兽的腭骨化石,它很可能属于一种此前未知的上龙。可以这么说,科学家现在对各种海怪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是科学家最早知道的脊椎动物化石之一,电是他们了解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关键证据。18世纪晚期,一块像蜥蜴的巨兽的下颚化石在荷兰的一处矿井中被发现。这种后来被命名为沧龙的远古海洋爬行巨兽使当时的科学家终于确信动物原来真的是可以灭绝的,而在此之前,灭绝理论在人们的眼中简直就是异端邪说。19世纪早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化石女猎手玛丽·安宁在英国莱姆湾附近发现了鱼龙和蛇颈龙化石,她的发现对于古生物学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海洋爬行动物是已灭绝动物中被了解最多的动物,在催生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大辩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恐龙化石的发现,陆地爬行动物登上中央舞台,海洋爬行动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花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海洋爬行动物研究才从恐龙投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科学家们原以为对海洋爬行动物已经了解得够多了,现在他们才意识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其实,哪怕跟10年前相比,今天对海洋爬行动物的了解也大大加深了。

  在当今世界,海洋爬行动物堪称稀少:成水鳄鱼、海龟和海蛇是沿岸海水中的稀罕物。而在温暖无冰的中生代,爬行动物遍布从北极到南极的全球海洋,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由鲸鱼、海豚、海豹以及鲨鱼所承担。

  同今天的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海洋爬行动物也进化月呼吸空气的陆地祖先。大约3亿年前,爬行动物从与两栖类一样的祖先演化而来,这些祖先需要在水中产卵,而爬行动物却喜欢炎热干燥的环境。大约2.8亿年前,一部分爬行动物回归了海洋,其中包括最早回到水中的沧龙,长而薄的身体、有蹼的腿和充满牙齿的腭使得它们很快就适应了水中的生活。

  大约2.51亿年前,发生了一次物种灭绝事件——二叠纪物种灭绝,这也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创尤其严重:每20种海洋物种中就有多达19种灭绝了。此后,爬行动物开始存陆地上繁荣起来。

 在缺氧的海洋中

  在二叠纪之后相对缺氧的海水中,鱼类挣扎求生,大型掠食鱼已经很少见到不过,空荡荡的海洋很适合殖民,而爬行动物对此准备得最充分。那时气温比今天要高出好几摄氏度,非常适合冷血的爬行动物。能呼吸空气意味着它们能在相对缺氧的海水中生活得很快活。许多海洋爬行动物都是在中生代进化出来的。其中有四种因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和称霸海洋而显得特别突出,它们就是鱼龙、蛇颈龙、上龙和沧龙。这四种龙都是掠食者,其中包括当时顶级的海洋掠食者,难怪它们中的一些会达到巨大的体格。
科学家认为上述四种龙的成功关键在于它们进化出了胎生行为:胎生使它们的体形变得更大,而在水中生育则使它们获得了殖民海洋的机会。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根据发现自德国霍兹马顿采石场的化石知道了鱼龙是胎生的——其中一具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了一头鱼龙的生育场面;2001年,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在意大利的一家博物馆中检验一头沧龙化石,当拉开装化石的大抽屉时,她意识到自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头怀胎的沧龙。2004年,科学家又发现了蛇颈龙的祖先庆长龙产子的证据。第一个大成功故事来自鱼龙。鱼龙的化石证据表明,它们最早在2.45亿年前就已存在。早期鱼龙的样子像鳗鱼,紧靠海岸生活。经过4000万年之后,它们进化出了像海豚一样的流线型身体,能像海豚一样在广阔的海域轻松畅游。

  一些鱼龙进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2004年,加拿大研究人员在该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已有2.1亿年历史的岩层中,发掘出一头巨无霸鱼龙。这头长达21米的秀尼鱼龙差不多就跟长须鲸一般大,长须鲸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动物。科学家形容说,假如把海豚身体吹得胀胀的,再让它变得薄一点和长一点,就很可能是秀尼鱼龙活着时的样子。而现有的化石残块还暗示,当时很可能还有体形更大的鱼龙。

  到大约2亿年前,也就是侏罗纪开始时,鱼龙大军中又加入了体形稍小而速度更快的海洋巡游者。科学家估计,一种生活在1.8亿年前的鱼龙的游速可与金枪鱼相比,而后者是当今世界上游动最快的鱼种之一。

  侏罗纪堪称是鱼龙的黄金时代,当时鱼龙的数量超过其他任何海洋爬行动物。此外,鱼龙还是首批深海征服者。科学家是在对鱼龙眼睛的光学特性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个结论的。总体而言,脊椎动物眼睛的大小跟体形的大小密切相关。例如,蓝鲸是当今最大的脊椎动物,其眼珠直径达到了15厘米。

  事实上,鱼龙的眼睛是所有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例如,4米长的大眼鱼龙,眼珠直径达到23厘米;9米长的泰曼鱼龙,眼珠直径达到26厘米。在现存动物中,只有深海巨型鱿鱼的眼睛有这么大。科学家推测,鱼龙的大眼睛是为适应潜游至500米以下去猎食乌贼及其他头足类动物(例如现已灭绝的箭乌贼)的结果。

  科学家根据鱼龙眼睛的大小和焦距计算出鱼龙眼睛的采光能力,并对鱼龙眼睛的视觉敏锐度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鱼龙的眼睛比典型夜行哺乳动物的眼睛更敏锐。在海面下500米深度,人眼什么都看不见,鱼龙却能看清移动的目标
作者: 21860345    時間: 2011-12-3 20:36
应该是辐射造成的怪物
作者: 骑牛踏青    時間: 2012-3-5 14:48
骑海怪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